发布时间:2025-10-15 17:59:29    次浏览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巨作《我们的文字》出版文、图吴波日前,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文字抢救性工作取得巨大成果,堪称“中国文字的微型百科全书”的巨作《我们的文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30余种民族的文字、60余个非遗项目、300余幅国家图书馆珍藏图片、国家典籍博物馆国宝级展品首次面世……网络雷语对我们的文字有哪些巨大的冲击?那些已经永远死亡的文字曾经是何等的灿烂?当下抢救病危的文字又面临哪些巨大的困难?提笔忘字,我们当下的文字危机又有哪些值得警惕?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近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负责人田苗先生带队赴广州做文字方面的田野考察活动,记者有机会就中国文字的故事对其做了独家专访。田苗告诉记者,“文字虽然不属于国家非物质遗产,但笔墨等承载的书写工具属于,对于这样一项抢救性的考察整理,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在岁月的长河里采撷,我们的文字——中国的记忆。”据介绍,《我们的文字》成书历时一年,作者走遍中国各地,行程51496.5公里,走访了11个省的50余个城市和乡村,采访了30余个非遗项目的37位传承人及专家,拍摄了400余小时的影像和口述资料。书中以全新的视角讲述文字故事。内容纵向贯穿文字发展全部历程,横向覆盖了我国20余个民族所使用的30种左右的民族文字,涉及到10余种已经消失的文字。 “提笔忘字”的文字危机警报任继愈先生在《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一文中说:“汉字是中华各民族各地区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谈及当下我们民族文字的危机,田苗先生无不担心,因为在中国曾经有数十种鲜活的文字已经死亡。田苗表示,在近一百年来,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些风雨。切音字、国语罗马字、汉字拉丁化、汉字简化运动以及废除汉字、汉字落后的舆论……这一百年的汉字史风云跌宕。据2013年的调查,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现象,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即使写起来,笔顺不规范,字迹不美观也是普遍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书报刊物、影视字幕等社会用字领域,错别字泛滥成灾,滥用繁体字,随意拆解汉字为我所用。随着网络的发展,计算机、手机等为人们提供了自由书写的空间,人们用字、用词随心所欲,在虚拟的自由世界里,汉字的权威性和神圣性荡然无存。对话田苗:保护民族文字更好地生存发展广州日报:在做田野考察过程中,有哪些故事或者感触可以与读者分享?田苗:在考察和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文字与社会习俗紧密关联。如自然崇拜、饮食习惯、婚姻习俗、祭祀习俗等。敬惜字纸是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对写有文字的“字纸”尊敬爱惜,看到被丢弃的字纸应该捡拾起来,如果字纸被污损了,要用清水洗净,按期放在惜字塔中焚化并保存字纸灰,以示珍重。在一些村落,字纸篓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垃圾桶,而是专装写有文字的废纸的,绝对不能污染,然后这些字纸会有专人收集,然后在村口一个塔内统一焚烧。这体现了中国人从骨子里对文字的崇拜。广州日报:面对新科技的发展,我们该如何化解民族文字的危机?田苗:信息全球化对语言文字的冲击是始料不及的,我们的汉字和民族文字无一幸免,民族文字面临的问题相对更多。但是,科学技术手段也为文字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我们要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采取有力保护,使民族文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加强立法,制定保护政策。其二,重视民族文字的教育和传承。其三,使民族文字快速适应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顺利输入计算机、手机等新技术载体,及早扫清现代化进程给民族文字发展带来的障碍,并且利用互联网拓展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字的传播空间。其四,加大民族文字书籍、报纸、期刊等各种载体文献的出版力度,丰富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生活。其五,加强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促进民族文字的保护与传承。神秘的活化石:“女书”女书,主要流传在湖南江永县东北部的潇江两岸,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体,每句字数固定,大都是七言诗,少数五言诗。书写在做工考究的精制布面手写本(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女书传承是在女友、女红、女歌等文化空间内进行。学习女书虽没有专门的学校,却有专职教师。女书的传承空间内都使用同一方言,一语二文,男人写男字(方块汉字),女人写女字。